在宫崎骏的动画《千与千寻》中,无脸男就这么静静地伫立在桥头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,他孤独地期待别人的看见。但是,匆匆的人群正如他自己看不到自己一样,完全对他视而不见。他就像透明人一般,毫无存在感地站立在那里,希望被看见,希望被认可,希望被发现。
千寻和他的父母,因为迷路走进一座废弃的城镇。父母无法控制欲望,无节制地暴饮暴食,结果欲望把他们变成了猪。千寻自此被困在油屋中。这个不劳动就会死,用劳动定义自我的油屋, 就是我们的世界。但是,过分的劳动,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,人就被劳动异化了,他们的劳动变成了资本的商品,正如油屋的汤婆婆企图改变千寻的名字,以让她忘记自我。正如那些不停搬运煤球的精灵,他们秉承着不劳动就会死的哲学,忘我而失去自我地劳动着。因为他们一旦停止劳动,就真的会死,会被投进燃烧的炉膛。劳动不再定义自己,而是变成了自己本身。休息被剥夺了,思考被剥夺了,自我也被剥夺了。
这个油屋,不就是我们的世界吗?我们辛苦劳动着,却发现,在劳动中我们失去了自我,我们被资本占据,乃至掠夺了自我。
无脸男的透明,以及无脸男对自我认可的渴望,都是这种劳动哲学的体现。在万千人中,只有千寻能看到无脸男,在大雨滂沱的夜晚,为他留了一扇门。这让无脸男万分感动,也看到了希望。从未有人看到自己,从未有人关心自己,现在终于有个人关心他了。
因此,无脸男把千寻看作唯一的知音,但不是对千寻的依赖,而是他希望从千寻那里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肯定。正如我们自己一样,在这个世界上,如果没有人关心我们,没有人看到我们的需求,完全忽视我们,那么我们的人格和心理就会崩溃,我们无法建构自我。这样的处境就是社会隔离。完全忽视,与完全压榨一样,都是对人的伤害。
无脸男找不到其他的自我确认的方式。无论他做什么——肆意喧闹、暴饮暴食——都无法引起他人的注意,社会和人群已经完全忽视了他。他无法从社会中获得存在感。因此,他形影不离地跟着千寻,因为千寻给了他存在感的希望和机会。他帮千寻做一切能做的,帮她偷来药浴牌子,为她吐出金子。他以为满足他人的愿望和欲望,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。
当千寻拒绝了他,“我不想要,也不需要。”无脸男备受打击,他愤怒、狂躁不安;他张开大嘴巴,把油屋里的员工吞下,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大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情绪,变大的身体,乃至对这个世界的破坏,来获得千寻的认可。“到我这里来,你想要什么,告诉我!”就像我们一样,我们总以为可以通过讨好他人、满足他人来获得认可。就像我们在工作中,总是不停地询问领导,“你需要什么,告诉我!”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一味地退让,直到失去自我,变成他人的工具,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。
但是千寻沉默了。沉默之后,是一连串的发问。“你是从哪里来的?我现在必须离开去一个地方。”“你最好还是回去吧,我想要的东西你肯定没有。”“你的家在哪里,你爸爸妈妈呢?”面对千寻的拒绝和问题,无脸男回应之后是痛苦的呻吟。“不要……不要这样……我好孤单啊……我好孤单……”每次看到无脸男这句痛苦的呻吟,我总是能从中感到一种刺骨的寒冷。那是孤独的感觉,无脸男太需要他人的认可了。
千寻接着问,“你不知道家在哪里吗?”无脸男说:“我想要小千,想要你……你也要点什么吧!”“你要吃掉我吗?”无脸男说:“(变出金子)拿去!”
在整部动画中,也许无脸男才是灵魂人物,他是千寻的另一面。千寻对他的发问,同样可以问到千寻自己身上,这是千寻对自己的发问,“我的家在哪里,我找不到家了啊,我的爸爸妈妈是谁,他们在哪里?”
这部动画,借着无脸男之口,让我们反思,我们自己是谁?我们凭什么认定自己的身份。我们来自哪里,又往哪里去呢?
今天的社会是个内卷的社会,也是个异化的社会,在一切都可以复制的时代,自我的独特性也慢慢消失了。就像千寻的油屋一样,寄寓美好愿望的名字,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数字和代号。在内卷的社会中,我们慢慢忘记了自我。正如千寻变成了千,成为无脸男那样的人。
我们内心渴望着被认可,渴望着被他人看见,但是我们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。有的人用消费的方式,倾尽所有买买买,用快递堆积出自我的存在;有的人通过讨好他人,不停地出卖自己,满足他人的需求;有的人则用暴力和情绪,用破坏社会的方式,吸引他人的注意。看看那些为了博得关注,而不惜制造谎言的人吧,他们难道不是像无脸男那样可怜吗?
怎样寻找自我,怎样让自我被看见,这对于当下的时代来说,可能是个十分棘手的难题。解决这样的难题,从建构独立的自我开始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